励志电影:《打破寂静》

  《打破寂静》是1998年上映的剧情类电影,由卡洛琳·林克执导,西尔薇·泰斯图德主演。讲述了拉拉与聋哑人父母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理解和尊重的电影。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电影:《打破寂静》

  《打破寂静》

  剧情简介

  拉拉自小由聋哑双亲抚养长大,某次圣诞节家庭聚会中,她遇见了擅长爵士黑管的姑姑克拉丽莎,并在姑姑的启蒙下开始学习黑管。马丁眼见妹妹与自己的女儿情谊渐深,心中却充满疑虑,因马丁自小与克拉丽莎不合。十年后,拉拉优异的表现让教师建议她接受专业音乐教育。为了培育拉拉,克拉丽莎希望拉拉搬到柏林同住,也为拉拉在当地音乐学校注册。拉拉瞒著父母,但这场风暴却在家族聚会中引爆。拉拉不顾一切,搬到柏林和姑姑与姑父葛瑞格同住,并准备音乐学校的入学考试。不幸母亲过世,拉拉回家奔丧后体认到自己对父亲的责任,却也因而倍感沮丧。一场激烈争吵后,拉拉决定永远离开这个家,回到了柏林。在拉拉入学考试当天,父亲出其不意地出现,用手语告诉拉拉,“听”和“了解”是不同的。就在这一刻,拉拉和父亲寻找着彼此世界的交集。

  开始的时候拉拉已经八九岁了,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父母都是聋哑人,但是他们用手语交流,用亲情彼此关怀,我们能感到他们之间无声却温暖的爱。拉拉因为要承担父母与外界沟通的纽带,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温习功课,常常受老师的批评,可她一点儿也不埋怨父母。她帮父母打电话、储蓄,为妈妈用手语给电视画面配音。圣诞节到了,姑姑送给她一只黑管,拉拉的音乐天赋得到展现,在老师的指点下,她的黑管演奏技艺不断提高。父亲因为对音乐无法理解和童年的痛苦经历,反对她学习音乐,他们的矛盾一直持续到拉拉成大成人,离开家去首都专心学习演奏,准备报考音乐学院。在这期间,母亲骑自行车遭遇车祸身亡,父亲把她的死迁怒于拉拉,使他们的关系更僵了,拉拉一怒之下再次离开孤独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在拉拉参加音乐学院考试的当天,父亲突然出现在了考场,他用手语告诉拉拉,他理解拉拉对音乐的爱。父女和解了,拉拉的演奏也很成功。

  剧情分析

  故事并不复杂,是我们在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那种家人之间因为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而产生矛盾,最终亲情消除了芥蒂,感情更加深厚的模式,而且其间还穿插着拉拉的父亲和妹妹的隔阂,拉拉的初恋,具备了这一类电影所应有的一切情感和戏剧元素,拉拉的父母聋哑人的特殊身份更可以增加电影的催泪效果。如果让好莱坞来拍的话,多半又会是一部煽情之作,以情动人,对于这样的题材,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打破寂静》却显示出了德国电影一贯的理性色彩,从容,节制,生活化,又不像有些法国电影那样闷(很奇怪,德国电影一如德国文化传统,总透着理性和思辩的味道,抒情叙事总是有所保留,不铺陈,不激烈,即使偏爱好莱坞的法斯宾德和最风格化的赫尔措格也是如此)。电影的色调偏冷,用光自然,表演朴实,并不用种种声光手段刻意渲染温情和悲伤的场面。拉拉的'父亲,在一脸络腮胡子下的面部表情始终是那么木讷、呆板,只有一双眼睛中偶尔流露的忧郁、倔犟和尽力掩饰的恐惧传递着他内心的波澜,我甚至怀疑他本人就是个聋哑人,而好莱坞是决不会选这样的演员的。

  正常人是很难理解聋哑人的痛苦的,永远沉默的世界是一个牢笼,拉拉的父母必须依赖拉拉才能和亲人交流,接听电话,与老师交谈,甚至看医生。他们习惯了这种封闭的生活和依赖,哪怕一点点小小的改变,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拉拉吹奏黑管是第一个改变,女儿沉溺于声音的世界,身为父母却丝毫不能理解和回应,原来和谐的家庭成员间悄悄垒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拉拉希望母亲像“正常的妈妈”那样会骑自行车,她却不知道对一个没有听力的人来说,这要冒多大的风险。出于母爱,妈妈学会了骑车,然而后来正是骑车夺走了她的生命,音乐也最终将女儿从最需要她的父亲身边夺走。聋哑的父母,声音成了他们最大的禁忌,突然闯入无声世界的声音,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甚至威胁他们的生命,夺去他们心灵的依靠,但是父亲没有意识到女儿终究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他的固执和恐惧,又变成了女儿走向生活的囚笼。这样,这部电影就不仅仅成了一个女儿要为父母负起责任来的简单的感情戏,而是试图艰难地让他们互相理解彼此的生活,不要让寂静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禁忌,打破寂静,解放各自的心灵和生活。

  因此,这更是一部关于理解和尊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