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你的处境打圈别打叉励志故事
悲观论者(成功者魔咒):循环式思考,不断回到过去的经验找寻解决方案(或者沉溺在过去的经验中)。拘泥于过去成功模式的人则容易因此而陷入成功者魔咒,不管环境的变化,只晓得一再复制过去的成功模式,最后终被环境变化所打败。
乐观论者(外行人思维):跳脱式思考,不被过去的(成功/失败)经验所拘泥,总是把眼前的事情当作新事情,把自己当作新手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当老板交办一件艰难的任务时,你心里的第一个反应,其实已经决定了此事的成败。
有个小故事说,有两个卖鞋子的业务员被派到非洲去探勘市场,看到一望无际的非洲,感到很兴奋。等进了部落,发现非洲人非但不穿鞋,甚至连衣服都不怎么穿,其中一个业务员看了之后,直摇头,随即给总公司打电话说,非洲这里民风未开,根本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我们的鞋在这里没有市场,还是撤退吧。
然而,另外一个业务员看到相同的景况,却激动的说不出话来。随即给公司打电话说,非洲这里的市场真是太大了,除了鞋子市场,还有服装。于是这名业务员马上着手市场调查,了解非洲部落的穿着与生活习惯,找出最佳的销售模式。
说非洲可能很多人脑子里想起脏乱贫穷疾病(的确如此),然而你知道吗,我们这些所谓富裕国家丢在资源回收箱里的旧衣,有很大一部份就是透过旧衣回收业者的'再整理,然后成吨批发到非洲去,成为非洲市集上的“商品”,以非常低廉但又物美(因为经过筛选)的方式,提供给广大非洲消费者,从而将非洲纳入全球市场经济的一环,也改变了非洲世界的穿着习惯(姑且不论其好坏,可参见“一件T恤的全球之旅”)。
美国大学中有个非常有名的课程,那就是给学生半杯水,问问他这是半满还是半空?并且以二十分钟阐述理由。并没有所谓对错问题,这个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思维态度。
一言以蔽之,乐观或悲观的差异。乐观的人面对困境,不会援引过去的经验,总是跳脱过去的经验束缚,直接面对眼前问题,拆解问题,从中找出可能的解决之道;反观悲观的人其思考模式是迴圈式的,习惯回到过去的经验中搜寻解决方案,当过去的经验找不到解决方案时,悲观论的人就双手一摊,然后抱怨这不可能,进而让情绪阻碍了拆解问题的时机/方法,最后真的如他所预期而失败。
人的性格是乐观或悲观,并没有哪一种是对哪一种是错,只是如果倾向乐观,能够较为积极开朗的面对困境,并且找出具创意的解决办法。因为乐观的人不被习惯和过去所束缚,总想着问题,只在乎能否解开问题;悲观的人多半保守一些,老成持重,但却比较依赖过往的权威/教训,失去了开创性和冲劲,所以常常碰到新的议题/事务/市场就慌了手脚,甚至做出错误判断。
要把所有人都变成乐观无异缘木求鱼,只是如果生性悲观的人,不妨练习“打圈”运动,当碰到一件事情在脑里产生“不行”、“没办法”的“打叉”想法时,试着替这打叉的想法“打圈”(也就是说不排斥出现在眼前的事情,先接受了下来),然后再想办法替这“圈”找到解答。
举例来说,一个考试成绩不佳的悲观论学生发现,自己并非不用功,而是家里环境太吵了(爸妈都在看电视什么的),因而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不好是家庭环境所造成,我又没办法要求外在环境改变,所以我考试考不好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在替家里环境不适合读书打叉然后放弃之前,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家里太吵其实是好的(打圈,承认了现实就是这样),那可是我真的很想读书ㄚ?怎么办,不能在家里读(家里太吵),那么去图书馆好了,图书馆不都有阅览室,那里很安静,而且大家都一起读书,也有激励效果。这就是把原本的叉(否定现实状况从而视为失败的借口)成认为圈(认可既有事实的存在),然后再寻找解决方法。
古谚有云,“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也是这个意思。
佛家说万法为心,一切为心造,那些不动大脑,只以过去经验侷限自己思维的悲观论者,最后就只能是经验囚徒,因为在心里先预设了不可能从而限制了思考模式而失败。
乐观论者则永远抱持“外行人思维”,不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不援引任何过去的成功经验,碰到一件事情时,不管外在环境看起来多么艰苦,一心只想着眼前和未来的事情该如何完成,或许,到最后这件事情还是失败了,但只要坚持这样的信念,我相信不可能事事失败,这样的人迟早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