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元宵节的文章

  每年正月十五,故乡农村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是值得回忆和难忘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关于描写元宵节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元宵节的文章

  篇一:关于描写元宵节的文章

  当年味渐渐地淡去,热闹的元宵节又把大家的心聚拢起来。在中国人的情愫中,过完元宵节才真正意味着春节的结束,新的一年随之拉开战幕,暂时告别喜庆欢闹的节日,人们又要开始为新一年的生活忙碌、奔波。

  随着我国对传统节日的不断重视,原来按步就班的中国传统节日,不知不觉也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每当具有中国浓郁传统文化节日到来之际,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迎接和欢度,让中国的传统节日焕发出了亮丽的光彩。而节日本身不仅愉悦着现代人的内心,同时也让中国文化的血脉和根基不断的鲜活和壮大。

  看花灯、放烟花,猜灯谜,吃汤圆、点放孔明灯,这些中国元宵节里的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和渲染着中国文化的情愫和意蕴,在世界的环境里独具魅力,格外璀璨。

  吃过晚饭,天色已黑,女儿迫不及待的拉着我向展示花灯的大街急行。来到*大道路口,平日里车来车往的街道早已被川流不息的游人围的水泄不通,街道两旁的花灯绽放着形态迥异的光芒。这些花灯都是本地各行各业的部门为了参加灯展,宣传本部门的外在形象精心制作的。“四蛇护地球、鼓乐喧天、白鹤送福、新月与黄鹤楼同辉、莲花水色、蝴蝶戏舞、幸福门......”这些幸福吉祥的元素被独具匠心的师傅们设计、制作成了千姿百态的花灯,供游人们欣赏评阅。穿流在灯火的海洋,好不热闹。人流缓慢的向前挪动着,你来我往很自然的形成了两股观灯的人流,熙熙攘攘,蔚为壮观。我和女儿也没入其中,跟随着同行的队伍缓慢地观赏。花灯与花灯中间的小夹缝里挤满了叫卖的小贩,大多售卖着一些和元宵节有关联的小商品,有孩童玩耍的手提式小花灯,能够发光的塑料刀、剑、锥,各式各样的面具也很受游客的青睐,正是小贩挣钱的好时机,原本安静的街道也因为节日的气氛喧嚣了起来。

  曾几何时,点放孔明灯成为了元宵节上的一道靓丽风景。此时抬头望天,一个个轻盈的孔明灯在空中曼舞,似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眺望着圆月,点缀着夜空,又像极了一个个萤火虫,不辞辛劳,照亮行路的游人,随着气流的方向自然的形成了一条长龙,在空中嬉闹,渐渐地消失在远方,仿佛要把新春的思念寄托到遥远的地方,一轮圆月格外的明亮,在星星点点的孔明灯的萦绕下诉说着儿女情谊。“谁持彩练当空舞,银蛇盘踞舞翩跹。古往今来皆有情,天上人间共欢宵。”此时尽然真切的体会到了唐诗营造的意境,穿越时空来到了唐王李杜的年代,那一番自满、幸福愉悦的感受便也因为融入了古诗渲染的画面,际遇了今生前所未有的古典情怀。好不激动,好不热烈。

  “ 哇哇 …….” 伴随着女儿一声声兴奋地欢呼声,我的思绪又被拉回到了灯火人海的现实中,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回头仰望夜空,此时的盛元广场上已经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一束束五彩斑斓的烟花腾空而起,火焰在夜色里灿烂开放,鲜艳夺目,引得路人驻足观望,流连忘返。“一束银花不夜天,两行灯火照通明,遥望苍穹观天月,心似孔明寄相思”徜徉在灯火阑珊的夜色里,心情竟也被这红热的景象所映照,通透阳光了起来,久违了的青春气息又开始在心底荡漾、涌动、澎湃......

  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不知道观灯的游人是否也会和我一般感慨,一公里的长街人流涌动,一公里的人山人海思绪万千,他们的相思又会寄向何方?又会有怎样的情真意切悬浮在孔明灯之下,向着心中的一轮明月虔诚地祭拜?

  篇二:关于描写元宵节的文章

  每当元宵节来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热闹一阵子,男女老少土法上马扎彩灯,是夜吃圆子、年糕。除了这些吃的活动外,还有妇女“走三桥”和“扛中柱姑娘”、“门臼姑娘”的民俗传统活动,充满着浓浓的民间民俗乡情和民俗文化风情,成为元宵节的一道长久不衰的闪亮风景。

  【一】

  扎灯。扎彩灯是闹元宵的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节目。这个时候,只要走进每家的堂屋里面,就会看到每家准备制作灯的竹子、篾片、采纸、砂皮、铁线、桐油等堆放在一起。有些人家还从其他地方借来喜欢的样品,然后模仿着用芦苇杆扎出灯的样品,在此基础上再反复修饰,直到满意为止。扎灯时先扎框架,然后确定点灯位置,再糊白色纸、黄色纸、红色纸,五彩缤纷。有的人家还创造性地用巧手剪出图案,粘贴到灯的四周围,里面立一横竹片,可以插上蜡烛,一矣里面点亮蜡烛,四周的图案就会在灯光映照下变得十分美丽,栩栩如生。为了避免淋雨,有的人家还会在灯纸四周刷上一种嫩黄色的桐油,刷了这种油的灯就不怕被雨淋坏了。

  每家做成的灯不相同。有的.像虎头,有的像龙头,有的像鹤头,有的像鹰头,有的像鸳鸯,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公鸡,有的像兎子,还有的像鱼头等。稍高级的还会在风的吹动下旋转。每一种灯都会表达一种特殊的含义。如:年年有鱼、百年好合、花好月圆、虎虎有生机等。一盏盏灯充满着想象的活力,不仅展示了乡村农民具有良好的艺术功底,而且还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传统艺术风格。

  【二】

  到了元宵节前一天,家家都要把用水浸透的糯米拿到粉厂去加工,经石磨或粉机的碾磨,糯米很快成粉,白色的,浓浓的。到了元宵节的晚上,村里家家做圆子。这圆子有肉馅料的、赤豆沙的、籽麻的、荠菜的、花生的,品种很多。除了圆子还有馄饨、年糕、香糕。

  土灶上,家家都是大铁锅子,根据人员多少,烧煮了就吃。吃圆子时,一家人说说笑笑,共祝来年有个好收成。吃圆子是意味着全家人要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吃年糕表示年年攀高和高升的意思,都是寄托和一种对生活富足的渴望。吃圆子时,还会开展有趣的猜迷语活动,根据自己吃到的馅讲一句最美的话。比如吃到了芝麻馅的圆子,就会说:芝麻开花节节高;吃到了赤豆沙馅的,就要说:少时不肯苦,大时不会红;吃到荠菜馅的,就要说:荠菜开花落地香……总之,没有统一答题,只要意思对就算通过。所以,这一餐晚饭特别有意思……

  吃好圆子,每家每户的大人小孩都会很自然地走出家门,点爆竹,插点了火的棒香。这时,村里家家场园里便热闹非凡。没一会儿,就有人拎着灯笼走到村口的大路上展示,这些活动都是自动的,自发的。不一会儿,就汇成了灯的长河,大家你来我往的观看,互相比较,看谁家扎的灯最美、最好,像是在比赛一样。

  【三】

  月上树梢,大路上,各色名样的灯一字儿排开,每当这时,一路上总会扬起一阵笑声。拎到大路上的灯都是各家的精品,是展示,更是一种比赛。有的灯不仅会转,而且四周围还贴满了神奇的画,这些画有三国演义、杨门女将、红楼梦……反正,灯上的图案都反映了一种喜好,把大人和小孩子们喜欢的经典人物和故事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看了会引起无穷的联想。一盏灯上一个故事,有的拎着灯还讲起了文学名著中的动人故事。成为乡村大路上一道艳丽和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每到这时,大家还会提着灯笼互相比较,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交流的过程。当月亮升上树顶的时候,队伍越来越壮大,在龙灯、虎灯、鱼灯的带领下,队伍沿乡间的大路浩浩汤汤行走开来,像一条游龙,闪闪发亮地在乡间的大路上晃悠开来。

  【四】

  除了观灯、游灯外,元宵夜的其他节目该是属于女人们的专利了。按习俗,女人们会结伴提着灯去走村外河道上的三座桥,据说每年走“三座桥”,就好比上天堂,会迎来福气,赶走邪气。

  那时,河面上桥少,除石桥外大多是木桥,走“三桥”一般要化一个多小时。走“三桥”开始,女人们都自发集中在村口大路上,大家提着灯笼,手拿点燃了的棒香,一边走一边黙黙地自我祝福。每走到一座桥头,会在桥边上的土中插一枝香,然后许个愿。据说这样的走“三桥”有几大好运:一是敬了桥神、路神,以求得来年财运广聚,路路通顺;二是求来好风水,桥头有风,桥下有水,有了好风好水,来年才会风调雨顺,丰收连连;三是敬“猛神”,盼望来年能驱逐农田里的虫害,保佑庄稼丰收;四是走路能健步如飞,能驱逐病魔;五是求得生孕,特别是一些还没生育的女子会争着积极参与,看到木桥上露出的钉子,会自动地去摸摸,祈祷来年生个大胖子,长大了好远走高飞不知累。走“三桥”是乡村元宵夜的一道别样风景。有时,一些小男孩也要吵着跟在队伍里,但他们必须安习俗妆扮一会女孩,头上要扎条花头巾,身上要穿件花衣服才行。走“三桥”行灯是一这种民俗文化,久传而不衰。在走过最后一座桥时,大家还要在桥上唱歌、欢呼跳跃,表示欢乐、成功,吉祥。这时,碧绿色的河水中会倒映着人群和各种各样的灯,美丽的月亮也会伴着灯一起在水中游动着,是元宵夜的又一道闪亮风景。

  【五】

  走过了“三桥”,还要顺便看看风筝灯,那是村里的男人们精心特制的,是缚在风筝线上放飞的灯。风筝特别大,有鹰灯、鸽灯、雁灯……男人们力气大,用麻绳作放线,线上栓着的灯都用干电池点亮,由村里的二至三个壮小伙子拉着,他们都号称为大力士。随着一阵阵欢呼声响起,大风筝迎风总风,从夜空中徐徐飞升起来,随之,绳上各种灯也腾空而起,像一条夜龙燃亮了半个天空。小孩子们走进麦田,欢呼雀跃,欢声雷动,又歌又橆,那真是空前未有的狂欢。看过尨灯,大家才提着自己的灯回家,小心地把灯吊挂在屋檐下。于是,村子里的家家屋檐下又有了漂亮的的灯挂着,成为世道火红色的风景。

  篇三:关于描写元宵节的文章

  宵节吃元宵这是传统习惯,一锅煮熟了元宵,吃的有些感叹!,让人浮想联翩:

  第一个元宵,有点热,还没等感觉到它的味道就进肚了,我想到了最小的孩童时代,那时候北方还没有吃元宵的,主要是地域差异和条件限制,也没元宵节这个称谓,这一天叫灯节,那时候大街也没路灯,我们把很小的蜡,放到空罐头瓶里,挑上辊,手里就挑这个灯,只要有小孩的家就敢乱窜门。大街也漆黑没路灯但是人都出来据说大街有秧歌,但是孩子不爱看去就知道找小孩比谁的灯做的好。

  第二个元宵,我放到嘴里慢慢的品味,丝丝甜味让我想到了美好的少年,那时候的元宵节和童年时候没啥变化,好像主要大街有路灯了,.这个时代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这个时候最值得回味的就是同学了我们天天黏在一起放学了也去一个家玩,这些小时候的同学伴随到现在我们依然经常联系,虽然各地都有,也有省委和县委领导,今年初一哪天我们几个同学和外地赶回来过年的,放弃家团聚,我们坐一起我喝的都蒙了。这已经超越了玩伴和友谊,是人生值得回忆的财富。

  第三个元宵,我夹在筷子上,我思绪回到了那青年时代,那是壮志满怀的时期也是社会和我变化最大的时代,我记得这时候社会变化最大了路灯明亮了大街宽敞平坦了,这一天秧歌不知不觉的没了元宵也进入了百姓的嘴,也知道灯节叫元宵节了以前多叫"十五".。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我变化也很大:从学生时代到有工作的人也有爱的甜蜜成家的温馨孩子的诞生及学习,和家的琐事,也有老人的离去也有下岗迷茫独立创业前的难眠,自己事业的稳定的快乐和最终没能辉煌的苦闷。

  第四个元宵,依然在碗里冒着热气我凝望着,这是迷茫的时代自己难寻觅出路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转眼还有孩子也该毕业了,也迷茫前途,她还有成家等一系列事情需要由我来完善。

  第五个元宵还在锅里,我瞧瞧锅里,让我浮想未来,也许未来的元宵节和今朝变化很大也许依旧如此,但是我知道那时候我也许老了,孤独在养老院里,和我作伴的是陌生的的几个老头和我一个屋,我不爱搭理他们,他们也不和我说话,天天一样的伙食不香不臭的也不知道那天是元宵节了,淡忘了日月的轮换,后来我因为拖欠伙食费让人家驱赶出来。那夜特别寒冷。烟花到处四射,流光溢彩,似乎还是元宵节,我蜷缩在民政局门前。但我记得在我的日记里还有一锅元宵没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