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重要的愿望遭受挫折不会产生心理病理方面的后果,而基本上重要的需要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因此,必须将任何心理病原学的理论建立在健全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上。冲突或挫折未必是致病之因,只有当它威胁或挫伤基本需要,或者威胁或挫伤与基本需要密切有关的部分需要时,才成为致病之因。
2、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以他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极其准确地描述了人的这种困境。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意愿而成为他自己;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个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这种*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
3、人是孤独的,同时又处于一种关系之中。人之所以孤独是由于他是独特的存在,他与其他任何人都不相同,并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是一独立的存在。当他依据自己的理性力量独立地去判断或作出抉择时,他不得不是孤独的。但他又无法忍受自己的孤独,无法忍受与他人的分离。他的幸福就依赖于他与自己的同伴共同感受到的一致性,以及与自己的前辈和后代共同感受到的一致性。
4、在健康人的样本上,在客观上可以描述并测量的特点有: ①更清晰、更有效地感知现实。 ②更能接受经验。 ③增进了人的整合、完整和统一。 ④增长了的自发性、表现性;充分运行;生气勃勃。 ⑤真正的自我;牢固的同一性;自主、独特性。 ⑥增长了的客观性,超然,超越自我。 ⑦创造性的重新获得。 ⑧融合具体和抽象的能力。 ⑨*的性格结构。 ⑩爱的能力,等。 另外,对自我实现和良好成长也有主观上的肯定和强化。这就是生活中的兴味感,幸福和欣快感,安详感,快乐感,镇静感,责任感,对自己处理应激、焦虑等问题的能力的信任感等。背弃自我、固结、倒退,依靠畏惧而不是依靠成长过生活等的主观标志,就是焦虑、绝望、厌烦、不能享受、固有内疚、内在羞愧、无目的、无聊、缺乏同一性等等这样的感觉。
5、大学生必读书籍:《人的潜能和价值》 《人的潜能和价值》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斯洛。主要选录了马斯洛有关人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下面是书籍的相关简介,欢迎查阅。 《人的潜能和价值》内容简介 《人的潜能和价值》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的潜能和价值”讨论的论文集。作为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选录。另外还有心理分析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机体论或整体论学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斯坦等人的论文。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约四十余万字,林方等编译,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人的潜能和价值》作者简介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的。 《人的潜能和价值》经典语录
6、如果我们希望帮助人成为更完善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不仅认清他们力求认识自己,而且要认清,他们也不愿意,或者害怕、或者不能认识的自己。
7、婚姻亦同样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爱情之上,一种是像传统的婚姻那样建立在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上。真心实意彼此相爱的情侣看来是例外情况。社会方面的目的、需要、传统、双方经济上的利益、对孩子的共同照顾、彼此依赖、或者彼此间的恐惧、仇恨都被当做“爱情”,这种情况知道有一方或者双方认识到,他们并不相爱甚至从未相爱的那一刻为止。今天,可以发现,某种程度上人们在这一方面又进了一步:人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现实了,许多人只知道性的魅力而不懂爱情,而且还把有好的、但有一定距离的乱叫关系当做是一种爱情等价物。这一新的态度导致更大的公平交易——更加普遍的呼唤情侣。这种态度并不一定会使得人们遇上越来越多的彼此相爱的人,实际情况可能是,新欢和旧爱一样,彼此相爱甚少。
8、对于那些在进入老年时只看见生命的缩短,感到早期理想已经衰亡的人们,生活中是没有足够的意义和目标的。当然假如这些人过去使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并且充分享受了这样的生活,他们现在对一切事物的感觉就会完全不同:他们会毫无遗憾,因为他们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燃料。他们将会非常乐意过平静的老年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生活中只有少数人是艺术家,生活的艺术是所有艺术中最杰出和珍贵的。有谁曾尽情享受了生活?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能量的很大一部分没有得到发挥——即有一部分潜能从未以全部热情付诸实践。因为,他们带着未满足的要求进入了老年,这些要求使他们频频回首。
9、当今的历史矛盾是,一方面用于物质满足的技术手段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把这些技术手段专门用来保证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人可以靠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历史的两种性矛盾,以此作为人对它们的反抗;但人却无法消除存在的两重性,尽管人们可以采取种种方式来反抗它。人们用四平八稳的起镇静作用的意识形态来抚慰自己的心灵,靠无休止的追逐快乐或拼命劳作来逃避内心的不安,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把自己变为某种外在于他权威力量的工具,进而泯灭了他的自我。但她仍然无法摆脱苦恼、焦虑和不安。在这种境遇之中,唯一的出路是:正视真理,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的孤独,以及世界对人的命运的漠不关心,认识到没有任何外在于人自身的力量能解决人自己的问题。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必须承认,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让自己的生存有意义。生存的意义并没有定论:追寻这种定论就会有碍于对生存意义的求索。恰恰是这种生存意义的非确定性成了激励人去拓展自己的人的力量的有利条件。一旦人坦然正是这一真理,他就会懂得,只有拓展人自己的力量,过生产性的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富有价值意义。他也就会懂得,只有一直处于警觉、行动和奋斗的生存状态之中,才能在为摆脱人的存在法则的局限,充分发展人的力量的努力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不要回避困惑、惊奇,由此而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情境、认识到根植于人存在中的两重性,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务: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并通过充分实现人的潜在的诸能力——理性、爱、生产性劳作——而达到幸福。
10、我们越接近中年,个人态度就越稳定,社会地位也越发根深蒂固,也越显得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正确的目标和行为准则。正因如此,它们被看成永远正确,固守它们被认为是美德。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达到社会目标是以限制人格为代价的。本应该经历的人生其他许多方面被关进储藏室,躺在落满尘土的记忆里。然而,有时它们也象在余烬下发光发热的煤。
11、我学会了珍视我的经验和我自身的每一个侧面以及我心中产生的各种感情,我对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同样珍视,不管是愤怒、温柔、羞耻、痛心、爱恋、焦虑、慷慨还是恐惧。我也珍视我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各种念头——它们有点愚蠢,有点富于创造性,有点荒诞不经,有点稳妥,有点繁琐,但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喜欢玩味指导我的行为的那些得体的、古怪的、雄心勃勃的、性的、凶猛的冲动。我愿意把所有这些感情、思绪和冲动容纳在我胸中,成为我丰富的人格之一部分。我并不打算根据每一种感情、念头或冲动去行动,但是当我对它们兼收并蓄的时候,我就成为一个更真实的人。我的行为也因而更能适应具体的环境。
12、我必须时时获得真实的经验。我不能在抽象的观念中生活。因此,与人们实实在在地交往,沾着泥土的双手,观赏花蕾,眺望落日,这些对我都十分必要。至少我的一只脚要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我喜欢让自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面向外部世界。我固然珍视那些探索内心世界以求认识自我和反省沉思的时刻,但是就我而言,内省必须与行动结合起来,我需要与人交际,或者创造一些东西,这种创造既可以是培育花草,也可以是著书立说,或是一件木工活计。
13、我总是说: “陈词滥调!无论你在儿童时代所接受的条件作用和有害影响是什么,如果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作用总是有限的。他们之所以至今对你继续产生影响,是因为你至今仍听之任之,至今还对过去人家对你灌输的胡说八道深信不疑。你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放弃自己念念不忘的信条,将自己解放出来呢?”这种愉快的反灌输战役进展迅速,结果通常是我取胜。
14、我懂得了,与他人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启迪心智的。我还懂得了,在亲密的关系当中,那些看来是“难以启齿”的思想正是最重要的对双方最有益处的部分。
15、有目的的生活与毫无目的的生活相比,总的来说前者更好、更丰富、更健康。最好随时间的潮流前行,而不是逆流倒退。在心理治疗家看来,不能向生活告别的老人就象不能拥抱生活的青年一样虚弱、病态。其实,在许多实例中,老年人和青年人一样,问题都出自同样的孩子式的贪心、惧怕、对抗和任性。作为医生,我相信,在死亡中发现一个目标以使人们为之奋斗是符合健康要求的(如果我可以使用这个字眼),在这个目标前退缩则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因为它剥夺了后半生生活的目的。因此我认为,一切含有超现世目标的宗教,从心理健康的观点来看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当我知道在两星期内我所住的房子会从头顶上塌陷下来,我的全部生命机能都会被这个想法削弱,相反,假如我感觉很安全,我将会正常、舒适地住在里面。从心里治疗的角度看,最好将死亡仅仅看作是一个过渡,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对于生命过程的限度我们一无所知。
16、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
17、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象爱的满足那样的幸福的热狂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高尚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