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励志文章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纣遣以奴隶大军摆阵迎战。奴隶憎恨纣王暴虐,倾心于武王文明之师,阵前倒戈,两股*合力攻城,不费吹灰之力进入朝歌,逼纣王*于鹿台,终结了商朝500年的历史。此战商纣是谓不知人和。

什么是企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励志文章

  不知天时、地利、人和,轻者战败,重者灭国。所以千百年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不知被宣讲了多少遍,以致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但是,尽管如此,因天时、地利、人和所产生的典故仍然俯拾皆是,衍生出多少人生悲喜剧。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决策者就像决战沙场的统兵者,决定着胜负天平。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乎企业的生死成败,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慎重思量。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呢?

  对企业来说,天时就是取势,地利就是产品,人和就是文化。

  善谋者谋其势,势成则事成。取势分三种境界:识势、造势、借势。三种境界影响力由大到小,实施难度由高到低。

  识势就是对潮流的认识,对趋势的研判,对方向的把握。识势要求企业家思想深邃、视野开阔,要求企业家高屋建瓴、大处着眼,要求企业家胆略过人,信念坚定。

  识势要求企业家为企业谋划未来,预先研判“气候”可能出现的变化,提前布局占据先机,等待条件成熟使企业发展顺风顺水、势不可挡;识势要求企业家为企业指明航向,在复杂的情况下不致迷失,集中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识势要求企业家勇敢担当,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纵有千难万险也决不回头。

  俞敏洪敏锐地预感到九十年代留*的到来,适应市场要求,率先创建新东方。凭着超前的意识提前布局占据了先机,领先于随后的众多培训学校,成为了培训业的霸主。

  八十年代的万科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各项事业都做得风生水起,但企业不知向哪聚焦。王石看到了中国未来房地产业未来的广阔前景,为万科选择了地产之路,成就了万科日后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界的领袖,显现出当时王石当初独到的眼光。

  马云坚信互联网的未来无限美好,尽管在互联网经历冬天的时候仍坚持投入。当互联网冬去春来的时候,他自然成为了互联网的豪强。

  识势在取势中对人的要求最高,要求决策者有足够的敏感和远见,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对“大气候”的准确预见。“大气候”的形成受众多条件制约,变数很大,风险较高,但是预测准确的话收益也相对最大。识势要求企业家具有做期货的眼光和胆识,以小博大,预测未来。

  识势因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使得能做到识势的企业家凤毛麟角,因此,选择造势的企业并不少见。

  造势就是营造企业发展的“小气候”。要求企业家提取企业的精华给予放大,使企业在短暂的局部气候中获益。股票市场、广告业和营销业使用造势手段是十分常见的。

  市盈率为60的股票意味着靠分红需要60年方可收回成本。没有哪家投资公司会投资于需要60年才能回收成本的项目。那么这样的股票为什么还能在市场上流通并交易火热呢?靠的就是造势。上市公司往往不停地创造出新热点和新概念,庄家和机构心照不宣、密切配合、推波助澜,推动股价不断上升。上市机构和庄家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护股票的流通,创造了高市盈率的奇迹。中国股市中几乎每一只股票都经历过这样的造势,那些背后推手们全都深谙造势的奥妙,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广告对于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很多企业单靠广告造势就一举成名,创下了行业奇迹。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央视广告标王曾经创造的知名企业,如孔府和秦池。这两家酒厂无论从规模还是名气上当初都不占任何优势,靠着广告的大量造势,这两家酒厂迅速走红,一度成为了消费市场的宠儿,酒厂也一度赚的盆满钵满、令人眼热。如此造势真是登峰造极,显示了造势的强大力量。

  营销靠造势更是众人皆知。销售现场往往是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会是歌星表演,一会是抽奖酬宾,一边是宣传材料满天飞,一边是导购小姐团团转,好不热闹,这些都是营销造势的具体形式。

  造势与识势不同,是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的,而识势需要的只是眼光。识势造成的大气候持续时间长,收益期也长;造势形成的小气候持续时间短,收益期也短。识势要求的高能力和造势要求的高成本,使众多的企业望而却步,转而实施借势战略。

  借势就是当“大气候”来临之后,让企业借力发挥,迅速行动,借取东风扬帆起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势要求企业反映迅速、转变灵活,紧跟风向而动,一般适用于中小企业。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戏谑的说过:台风来了猪都会飞。就是对借势的最好阐释。不过,正是因为借势的低成本性和易操作性,使借势的队伍众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不大。而识势者凭借着领先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气候”,早已占据最有利位置,形成了先发优势。

  上述取势的三种境界,无论哪种都还处于对势的占用,都没有涉及企业开展的具体业务。企业最终是靠为市场提*品和服务来求得生存发展的,势占得再好,没有好的产品(或服务,以下略),企业同样难以成功。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