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这类综艺节目中的清流,靠的也不光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IP”,从各处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匠心独运。以下是励志网带来的见字如面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一】

  最近一部有些不一样的综艺节目在播出,名字叫《见字如面》,请来一些诸如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张涵予、王耀庆等戏骨朗读书信,主持人和嘉宾对信的背景进行阐释和补充。当然选择的书信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信件,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弥足珍贵,节目试图利用这种方式触摸历史,唤醒过往。这个节目在上目前评分是9.4分,被网友们认为是综艺节目界的清流。

  正如节目的名字《见字如面》四个字一样,信件本身的厚重和明星们饱含深情的朗诵,在听者的脑海里不断涌现出画面感。

  战国时期秦国士兵写给家里的家书,让寄些钱过来,念叨的也都是细碎的家庭琐事。

  蔡琴在杨德昌逝世后写给媒体的信里的每一句,都是一个女人甘心放手成全后的无声叹息。蔡琴跟杨德昌保持了十年无性婚姻,十年后,杨德昌告诉蔡琴他喜欢上了别的女人,蔡琴当机立断成全他的幸福。

  在信中,蔡琴说:“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做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女人的心酸和苦楚,和深沉的爱以及余生的遗憾。杨德昌可以说:“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却依然深情:“我是在全部的付出”。一段让人唏嘘的前程往事。

  萧红离世不久前写给弟弟的心,看似平淡却字字揪心。

  萧红开头写到:“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记得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看着我离开家,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时隔六七年,你也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在收到信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我总记着那顽皮的小孩子是你,会写了这样的信的哪能够是你啊?”

  这封信代入感极度强烈,就是这样的啊,在姐姐的眼里,弟弟永远都是那个不懂事的让人牵挂的小孩。

  突然发现我已有数十年未曾提起笔写一封信了,书信这种联络情感的方式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估计00后从未真正收到或是寄出过一封信吧。幸运的是我曾经经历过书信时代,在十几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还交过笔友。

  那时候互联网并不发达,人们除了打电话以外还会写信。那时候流行看少男少女之类的杂志,在杂志的最下方通常刊登有交友信息。大多都是学生发布的,写上自己的姓名(通常是笔名)、性别、年龄、兴趣爱好、通常再加上一句俗气的座右铭,再留下自己的详细地址。书的每一页都有,你翻完整本书,找到你感兴趣的人可以给他(她)写信。好像今天的微信附近的人或是摇一摇,却比微信单纯了许多。

  我忘记了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鼓起勇气写出了我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交友信,我记得我是写给了一个河北某初中的男生,他的笔名叫枫叶,我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 我们一来一往隐约写了快两年的信。

  那些信在搬家的时候遗失了,现在我基本上忘了信里写了什么,却依然记得漫长的等信过程和收到信迫不及待打开时的雀跃。十几岁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什么呢,大概都是考试成绩、同学关系、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处诉说的青春心事。可是那种仪式感般的郑重与用心却是任何聊天软件都无法取代的。

  那时候,时间是缓慢的,等一封信常常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回一封信也常常要打一遍草稿再誊写到信纸上,一来一去一

  年也写不了几封信。当你的心事抵达对方,在收到对方的回应时困扰你的情绪早已无了踪影。可在那样的年代中,这依旧是一种重要的陪伴。

  如今,手机上微信、QQ等聊天软件一大堆,我们却感觉寂寞。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太快了,信息爆炸,什么都强调高效,我们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手机上几百个联系人当你孤独的时候不知道该打给谁,也越来越不知道把心事说给谁听。

  你有多久没有关心老朋友,聊一聊往事了;你都多久没沉静下来,听一听自己心底的声音了;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一封信,写下你所有的柔情和细腻。若有可能,今晚就提笔吧,信的第一句就写上“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观后感【二】

  人是社会的人,自然得交往,亲人朋友之间就更需要多、常沟通。然而在前互联网时代,山一程、水一程,交通不便利,费时费力、代价太大,但沟通又是必须,否则遥远的朋友会淡漠、相隔的亲人会疏离。更为严重的是,心仪的姑娘会跑掉。于是,人虽不能至,可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却可以到,“见字如面”的书信就成为延时通信时代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

  书信是延时的,可在途耽搁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总不能人自己已经到家了,信还在上吧?聪明的人因此想出了各种加快信件到达的方法。

  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年,江南才子陆机刚到都城洛阳做官,老婆儿子不在身边,每每“举头见明月”,往往“低头思故乡”,一个人“孤单、寂寞、冷”!即使写好了信,清贫自爱的陆机也没钱让人寄。有天晚上,陆机突然灵机一动、对随身从老家带来的黄狗说“老兄,你能帮我给家带封信吗?”没想到这只狗点点头、答应了。而且,人需要来回四十天的程,这只狗竟然只用了二十天,还带了回信来!

  “见字如面”,只是因为由于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阻隔,见不了面。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信鸽、驿马却在历史上一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鸽子还偶尔在小范围里充当着的功能。1993年出版的小说“废都”中,作家庄之蝶和唐婉儿的约会不是还让信鸽传递信息吗?然而,这或许是文学作品中最后一次这样描述信鸽,因为,在“废都”出版的第二年,中国就已经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了!

  人类从此进入了即时通信时代!

  当人们在写信时人们在做什么?其实,当人在写信的'时候,他是在进行一种相对严肃的文学创作。因为要形诸于笔墨,所以可以字斟句酌;因为要书写于纸张,所以可以认真庄重;因为要延时到达,所以可以修改修正。书信不止承载了感情、凝聚了心血,更寄寓着相互交往的共同时光。

  书信是什么?对于丘迟来说,书信是写给陈伯之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对于杜甫来说,书信是向老妻报平安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于鲁迅来说,“两地书”是对于许广平家长里短的爱与关心;对于傅雷来说,书信是对于儿子傅聪学习与未来的和期望;对于病重的萧红,书信是对于年少弟弟的信心与期许“有你们在,中国就不会亡”;书信还是延时通信时代的人们给“同桌的你”的怯生生的爱慕“谁看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与即时通信时代电话的口无遮拦、微信的随便随意相比,延时的书信代表的是自己相对比较美好的形象。因而,当还没踏入婚姻“围城”的方鸿渐与心爱的唐晓芙谈恋爱的时候,方鸿渐宁可写信也不打电话;而分手的时候,唐小姐要把方鸿渐以前写给自己的情书打个包退回来。分手了,彼此的形象也渐趋于!

  “见字如面”,分手了,退回的信也就意味着不必见面!

  问题是见与不见,书写的文字依然还在!尘封的感情宛如历久弥新的琥珀,故事还在。所以,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群已泛滥的真人秀和低幼类节目中就一方面是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感情的怀旧!

  所谓形式的创新是指在视频里读信。书信属于延时通信时代的传统媒介,网络视频是即时通信时代的新媒介,但在视频里读信则使得传统的书信媒介成为视频新媒介的内容。麦克卢汉老先生的预言再一次得到验证,“没有一种媒介可以孤立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它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凸显自己的意义和功能”。一种媒介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这样的结合充分让两种媒介彼此相融、推陈出新,焕发出全新的风采与价值。据说“见字如面”英文原版的节目叫“LettersLive”,可能也有古老的书信在现有的媒介里重新复活的意思吧?

  怀旧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对于年华逝去,怀旧无疑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于过去的共同记忆,怀旧则明显强烈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浮华而又彼此行色匆匆的当下,微信微博的交流虽然直白却难以真诚,互相的交往即使面对面也变得心不在焉,原本目的是促进沟通的过多社交工具反而在很多时候降低了沟通的效率、成为交往的障碍!所有这一切是我们所希望所要的吗?现实让人焦虑,往事却可回味!蕴含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书信顺理成章成为可资怀旧的依托与凭据,“见字如面”,明星所生动呈现的书信于是让浮躁时代的人们重温了一把过去的美好情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三】

  在各种真人秀以绯闻、狗血、拼明星、拼规模等俗套逐渐受到一些诟病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却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

  节目邀请的读信嘉宾如张国立、何冰、归亚蕾等,都是演技扎实、台词过硬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听惯了影视剧里动辄咆哮号哭的台词,这样的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另外,该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比较好的统一,不同于如今大部分电视或者网络综艺节目的大制作、大规模舞美声光电、高频复杂剪辑等处理手法,《见字如面》就好像一场小剧场话剧,观演关系简化到了仅仅保留“刚需”,在必要处以老照片、音乐等烘托气氛,而将大部分表现空间交给演员。

  不过,《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成功,更重要在于策划。在此前,英国伦敦有一个很出名的活动Letters Live(书信秀),是邀请莎剧演员等为观众朗读各个时代的信件。《见字如面》借鉴了这种形式,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打造出独特的浪漫。

  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抚慰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比如通信越来越便捷,但交心越来越困难,比如面对面坐着,但大家都只顾看自己的手机。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却在信息时代,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或许是被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腻坏了,当包括《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之类以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走红以后,电视工作者和观众都开始思考并发现,其实我们之前所担心的“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估计是个伪命题。一些节目或者演出,夸张且生硬地引用网络流行语和段子,铆足了劲儿吵吵嚷嚷,但从各项评分体系和论坛发言来看,年轻人似乎并不领情。反而是那些专注于表达人的基本情感的,以及传递如中国传统文化等审美品位的节目广受好评。

  话说回来,《见字如面》这类综艺节目中的清流,靠的也不光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IP”,从各处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匠心独运。这也给了许多综艺节目一个启示,即请一个明星、玩一个极限、炒一个概念,其余制作环节却漏洞百出,也就不再能轻易受到观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