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适应失败

周国平:习惯于失去

外出时,他发现躺在走廊上的新自行车不见了。两年来,这是第三年。当我为施枫摇头时,我感到自己的心比两次被盗时都平静。

习惯了吗?

也许。近年来,我一生接连遭受严重损失。相比之下,丢自行车真的是不够的。人生的灾难似乎使我意识到了一个真理:要生存,就必须习惯失去。

一般而言,人性习惯于获得,而不是习惯于失败。当我们跌倒在地时,我们首先获得生命。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在获得:从父母那里获得食物,衣服,玩具,爱和养育,并从社会获得职业培训和文化培养。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会继续顺其自然地努力和自己的努力:获得爱,配偶和子女,获得金钱,财产,声誉,地位,获得职业成功和社会认可,等等。

当然,有收益也有损失,而且我们在收益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我们更容易将收益视为正常和正常,将损失视为不正常和异常。因此,每次我输了,我仍然会感到委屈。您输得越多,您就越大,就越受委屈。我们暗中决定恢复损失以弥补损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似乎由一系列的收获勾勒出来,而损失则是必须消除的笔误。简而言之,无论损失多么频繁,我们还是不习惯。

原理很简单:损失当然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得失的过程。就最终结果而言,损失比收益更为重要。迟早,我们将失去一生中最宝贵的礼物,然后我们将失去一生中获得的一切。有些损失似乎是偶然的,例如自然和人为灾难造成的意外损失,但它们也是无所不在的生命的意义。人们有好有坏。人们自出生以来,就必须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和勇气去忍受坏事和美好时光。至于社会上的挫折与失败,在生活中更为普遍。由此可见,不习惯失去,至少表明他们对生活不了解。一个只追求获利而拒绝损失的人表面上似乎有些好斗,但实际上非常脆弱,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很容易感到不适。

为了适应失败,有时我们不妨积极地失败。关于东方和西方宗教的慷慨说法。根据我的理解,慷慨的初衷是教导人们摆脱贪婪和蔑视,从不依附于财产,然后不依附于身体以外的一切,甚至是尘世间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佛教为什么将慷慨列为“六度”中的第一者,即,从混乱的那一面跨过另一道启蒙的第一座桥梁。外行人用慷慨来积累好成绩,而庙宇则用慷慨来赚钱。确实是年轻的和尚误导了祖先的经文。我一直将佛教视为国内外古代和近代最彻底的生活哲学,而我对佛教的无限发展深表不同。佛教提倡“没有自我”。由于“自我”不存在,因此不存在“我的”之类的东西。什么都不属于自己,甚至不属于自己,更不用说所有物了。知道这一点,人们将遭受什么得失?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过于悲观的哲学,不应被提倡。对于进入世界太深的人们来说,它只是必要的清醒代理。我们可以在社会中积极进取,但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保持一支超脱的精神。通过这种分离,我们可以更加平静地品尝生活的滋味,包括迷失的滋味。

由于汽车的丢失引起了太多的讨论,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太粗心。如果有人嘲笑我的阿Q精神,我很乐意接受。试想一下,从小笔财富到大笔的死亡,所有不可避免的生命损失,是否可以在没有阿Q精神的情况下完成?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盗窃是一种不义之举,我们应尽可能地与之作斗争。不应摆出哲学家的姿势来容忍和安抚。但是,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理解生活的基本原理,世界会变得更好吗?好吧,这可能只是我为反对不公正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