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2、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3、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4、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5、乐天知命,故不忧。

6、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7、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8、乾坤感,而万物化生;圣贤感人至深心,而天地友谊。

9、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人生感悟,其臭如兰。

12、人之所助者,信也。

1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1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15、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6、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17、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18、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19、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20、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21、君子于信,义不食也。

22、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23、君子以慎德,积小以高大。

24、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25、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26、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27、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28、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29、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30、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31、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32、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3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35、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36、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37、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38、善不积,不能出名;恶不积,不能灭身。

39、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40、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41、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42、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43、天地闭,贤人隐。

4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5、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46、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47、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48、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49、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50、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51、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

52、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53、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54、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55、德言盛,礼言恭。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56、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57、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58、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59、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60、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61、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62、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63、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64、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65、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66、有真就有假,有假就有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67、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68、物无妄然,必有其理。

69、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70、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71、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72、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73、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74、自天v之,吉无不利。

75、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76、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77、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78、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79、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80、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81、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82、飞龙在天,利见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