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禅谈佛陀的启蒙(3)
2、佛教最反对诸如苦难,痛苦,悔改和沮丧之类的精神状态,并认为这些是实现真相的障碍。
3、佛教艺术和建筑以及佛教寺庙从未给人以忧郁和痛苦的印象,只有和平与和平的欢乐气氛。
4、佛陀是真实而客观的。他说,对于一个人享受生活的欲望,必须明确区分三件事:欲望的对象和欲望的享受;欲望的对象。邪恶的后果,危险和其他不希望的方面;免于欲望。
5、佛陀曾经明确宣布,意识聚合来自形式,感觉,思想和行动的四个聚合,没有这四个聚合就不能单独存在。
6、佛陀说世界上有苦难,但他并不否认生活很有趣。相反,他承认外行人和比丘人都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7、佛陀说:“如果他们能客观地将欲望的享受理解为享受,将不满意的理解为不满足,把从欲望的解放理解为是解放,那么他们就可以真正,完全地理解对感官享受的渴望。”
8、佛陀说:“每当火从燃烧的燃料得名时,因木头而燃烧的火就称为柴火,因稻草而燃烧的火就称为稻草火。因此,意识也得其名。从引起它的原因。”
9、佛陀说:真正看到苦难的人还必须看到苦难的产生,苦难的停止以及导致苦难的方法。
10、佛陀首先钦佩冥想的快乐,然后说这些快乐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多变的。
11、可以从三个方面研究“苦难”的概念:普遍苦难;变化带来的痛苦;因果和条件(条件得到满足)的和谐所带来的痛苦。
12、因果和条件的和谐产生的第三种苦难是《第一崇高真理》最重要和最哲学的方面。
13、在佛教绘画和雕像中,佛陀的面孔始终是幸福,和平,知足和同情心的,从来没有丝毫痛苦或痛苦。
14、在佛陀的教导中,四圣No可被视为内心的核心;四个高尚真理是:忍受真理,收集真理,扑灭真理和道家真理。
15、如果您想完全客观地了解生活,则必须考虑生活中的欢乐,痛苦和悲伤,以及从两者中解放出来的三个不同方面。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得到解放。
16、根据佛教哲学,世界上没有与物质相对的永恒不变的精神。它可以被视为“自我”,“灵魂”或“自我”。
17、根据佛教哲学,所谓的“存在”,“个人”和“我”只是不断变化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结合。
18、根据大乘佛教的哲学,意识积累了分心,思想和意识的三种含义。
19、生命的各种苦难,例如出生,老年,疾病,死亡,不满,爱情分离,不愿意,悲伤,悲伤,悲伤……所有这些身心苦难都被世界公认是苦难。包括在一般苦难之中。
20、生活中的幸福感和幸福感是永恒的,不是永恒的,迟早会改变。当它改变时,会产生疼痛,困扰和不快乐。这种变化包括在变化的痛苦中。
21、真正的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他既不惧怕也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