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这件事散文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题记
张潮觉得不同的节日要与不同的朋友对酌,可见对喝酒这件事是很讲究的。看现代人喝酒,你很难想象在古代喝酒是一件很风雅的事,当然这里说的是文人喝酒。
其一,酒不在桌上喝,山间、林中、水边、舟上才是首选。东晋那一场著名的风雅集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欧阳修那一次快乐的游赏宴饮是在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其二,酒并不为豪饮,杯盏之间,自有世事百态。失意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豁达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思乡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伤情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访友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送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征战时,“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戍边时,“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古诗文里弥漫着浓浓的酒香。
即便日常喝酒,也可以很有情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是新酿的,因为还没有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细小如蚁的绿泡;红泥烧制的`小火炉也已经备好只待烫酒。此时暮色苍茫雪欲来,而你,能否共饮一杯?这首《问刘十九》,有一种说法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而作。刘十九是否如约前来已经不重要了,“晚来天欲雪”的情境,“能饮一杯无”的轻问,已使人觉得喝酒这件事具备了一种空灵之美,余韵悠长。
还有那个任诞的王徽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雪夜酌酒想起了戴安道,便乘着小船从绍兴一夜赶到嵊州去,到了门前却又不告而返,确实任性放纵。
还有那个有点“痴”的张岱和金陵客,张岱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天寒地冻,哪怕拥毳(cuì)衣炉火,也要铺毡热酒对饮看雪。
反观现代人喝酒就觉得有点悲催。且不说为了应酬喝酒,即便是自娱自乐,也难成雅事。山水之间的悠游之地固然难寻,吟诗作赋的本领也早已丧失殆尽,酒桌上只剩下推杯换盏、大呼小叫。酒中无雅,粗俗毕现。